-
静海招商引资新突破 24项目引资逾百亿
在2024年,静海区成功举办投资签约活动,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,签约了24个高质量项目,协议引资额超百亿元。这些项目聚焦新兴领域,涵盖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,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,助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。此举彰显了静海区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上的坚定步伐,强化了招商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 一、招商引资活动成果与背景。静海区本次签约的24个项目,协议引资达132.5亿元,体现了持续优化的投资环境。根据权威信息,静海区依托区域经济基础,将招商引资作为重点抓手,强化产业链条整合。活动突出“产业第一、项目为王”的理念,通过集中签约形式整合资源,推动项目落地生根。这符合国家关于产业升级的导向,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帮助静海区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。区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,既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,又促进了人才和资本集聚,形成良性循环。 二、项目涉及的产业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影响。签约项目主要覆盖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、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板块,这在官方报道中得到确认。新能源领域包括光伏和风能项目,支持低碳转型;新材料产业涉及先进金属材料研发,提升产业附加值;智能制造项目推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,增强区域技术竞争力;节能环保技术项目助力绿色循环经济,减少资源浪费;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则聚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,为数字化变革提供支撑。这些产业布局精准回应了国家“双碳”目标和创新驱动战略,通过项目集群效应,加速静海区传统产业升级,培育新兴增长点,促进产业结构优化,提高经济韧性。 三、招商引资的创新策略和机制保障。静海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,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,不断开拓思路和方式。区域政策制定向招商引资倾斜,提供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和用地支持;干部资源集中调配,组建专业团队推进项目洽谈;社会力量广泛整合,鼓励企业、高校和行业协会参与,构建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“大招商”协同机制。权威报道显示,这种一体化格局强化了资源高效利用,提升项目执行效能。同时,区域推动简政放权改革,优化审批流程,确保项目快速落地。这些措施夯实了招商引资的基石,体现了区域在政策执行上的严谨性和权威性。 四、未来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机制的计划。静海区将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致力于提升企业服务效能。具体举措包括建立重大项目领导包保机制,由区级负责人领衔推动,并对新项目实施“一企一专班”的全程保姆式服务。这确保了每个投资项目从洽谈、审批到投产的高效对接。同时,区域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法规保障,打造更加透明公正的投资生态。这些计划已在官方渠道得到确认,旨在吸引更多优质项目,巩固招商引资成果,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2025-07-02
-
静海区强化政策引领优化服务 推动“专精特新”企业高质量发展
静海区围绕产业链招商与创新驱动,将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抓手,通过政策宣贯、精准服务、梯度培育等举措,形成招商引资与企业培育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,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一、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宣贯引导。静海区严格落实《天津市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方案》要求,构建“种子企业—中小企业—小巨人企业”三级培育体系。通过组织政策解读会、行业座谈会等多样化形式,面向辖区内中小企业详细讲解申报条件、评价标准及支持措施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,分类编制政策服务指南,利用政务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扩大政策知晓度,引导企业聚焦主业提升创新能力。 二、构建精准服务生态提升培育效能。依托天津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静海分平台,组建由技术专家、管理咨询顾问等组成的服务团队,深入开展“一对一”企业问诊。针对企业在技术研发、知识产权、融资对接等方面的需求,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。建立企业培育档案,动态跟踪发展情况,帮助企业规范内部管理、完善申报材料,有效提升申报成功率。通过常态化服务机制,形成“发现—培育—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 三、打造梯度培育格局增强发展动能。静海区将“专精特新”培育与产业升级相结合,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发展。通过落实研发费用补贴、人才引进、市场开拓等扶持政策,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。在培育工作推动下,区域内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数量持续增长,其中一批企业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领先者,为静海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。相关培育成果显示,通过系统性培育,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,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2025-07-02
-
静海区“管家式”服务高效赋能 企业落地跑出加速度
2023年以来,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提升招商引资效能,天津市静海区聚焦企业落地全流程需求,创新推出“管家式”服务模式,通过优化审批流程、提供精准指导、延伸服务链条等举措,实现企业设立登记高效便捷,助力市场主体快速扎根发展。 一、优化审批流程,夯实高效服务基础。静海区以“一口清”准入政策咨询服务为切入点,深入践行“马上办好一件事”工作理念,依托“互联网+”政务服务平台,全面推行无纸化企业登记。通过整合审批环节、简化申请材料,将企业设立登记时限严格控制在0.5个工作日内,推动企业登记从“线下跑”向“线上办”转变,有效释放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效能,为企业落地提供高效审批支撑。 二、组建精准团队,提供全周期指导服务。针对企业申请人在政策理解、系统操作等方面的痛点,以及部分合伙人异地办公等特殊情况,静海区主动进位,抽调业务骨干与帮办人员组建精准指导小组,推出全程“管家式”服务。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为申请人提供实名认证协助、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指导、经营范围规范化选择等专业化服务,实时解答疑问,协助完成登记材料准备,确保企业登记过程顺畅高效,切实解决企业办事难题。 三、延伸服务链条,实现落地服务“无缝衔接”。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,静海区积极延长服务链条,针对公章刻制环节数据推送延迟问题,开发应用公章刻制小程序,打通企业登记与公章刻制数据接口。企业在完成设立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后,可通过小程序即时提交刻章申请,实现“当场领照、即时刻章”,有效缩短企业开办全流程时间,以“一站式”服务闭环助力企业快速投入运营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2025-07-02
-
静海优化服务助力京津冀协同企业跨省落地
为积极融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静海区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,通过一系列创新服务举措有效助力跨省企业快速迁入和落地。2021年以来,区里聚焦优化营商环境,实施了简化迁址手续、开设专窗服务和放宽登记条件等措施,显著提升了企业迁移效率,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。 (一)简化迁出迁入手续 静海区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政策协同机制,与北京市、河北省相关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,实现了企业迁出迁入流程的精简高效。通过推行电子化办理模式,企业不再需要重复提交材料或多次奔波,节省了迁移时间和成本。例如,天津市政务服务网显示,静海区整合工商、税务等窗口服务,提供“一次性告知”和“限时办结”机制,确保迁入企业当天完成关键手续。此举强化了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,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升级。同时,区里依托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精神,持续优化政策协同路径,确保迁移过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,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(二)开设“京津冀企业登记咨询”专门窗口 为精准服务跨省迁移企业,静海区在政务服务大厅创新设立“京津冀企业登记咨询”专窗,提供一站式政策解答和引导服务。该窗口整合工商登记、行业许可和跨省衔接等环节,由专业团队提供个性化咨询支持,有效解决了企业因区域差异导致的注册疑问。根据天津市官方数据平台的信息,专窗运营以来累计接待咨询数百次,覆盖了制造业、服务业等领域企业需求。静海区还定期组织线上培训活动,解读三地政策变动,确保企业迁移决策更加科学高效。这体现了区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担当,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落地信心。 (三)放宽名称和企业住所登记条件 静海区在登记制度上推出突破性改革,允许企业在名称中使用“京津冀”作为区域特色字号或行业限定语,同时对由北京市和河北省迁入的企业实行名称保留政策——可不变更原行政区划企业名称,大幅降低了迁移障碍。在住所登记方面,区里采纳了北京市和河北省的成熟经验,放宽实际经营地址要求,支持虚拟注册或集群登记模式,适应了中小企业灵活发展需求。天津市市场监管局官网强调,这一改革契合了国家关于商事制度便利化的指导方针,有效激励了企业跨省迁移活力。2021年以来,区里通过此类创新,在保障政策合法性的同时,显著提升了静海区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。通过这些系统性举措,静海区强化了区域协同纽带,为京津冀高质量融合注入新动力。
2025-06-30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